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犹如N+1,加入的新角色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自1955年问世以来已经实现了很多突破,例如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人类有足够智慧让人工智能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人类需要创造一个用来适应机器取代人部分工作后的新制度,实现真正‘N+1’的效应。”昨天在沪召开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多位专家在“科学前沿与颠覆性技术”论坛上,就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建议与意见。
大脑GPS定位可揭示大脑如何工作
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爱德华·莫索尔看来,科学的最大变革发生在神经科学领域,他与妻子梅·布莱尔·莫索尔共同致力于网格细胞、位置细胞、边界细胞以及神经元的研究,找到大脑内的定位系统,这又被称为“大脑中内置的GPS”。
莫索尔和与会专家线上交流,并形象列出图片,大脑名叫“海马体”的区域内发现特殊的神经细胞,当实验小鼠在房间内的某一特定位置时,其中一部分这样的细胞总是显示激活状态。而当小鼠在房间内的其他位置时,另外一些细胞则显示激活状态,这些细胞被称为“位置细胞”。2005年,莫索尔夫妇发现大脑定位机制的另外一项关键组成部分,这种神经细胞被称为“网格细胞”,细胞产生一种坐标体系,从而让精确定位与路径搜寻成为可能。
这种机制的发现,可以帮助人类认识大脑是如何计算的。梅·布莱尔·莫索尔激动地说道,“我们都有这样的好奇心,从神经科学的发展出发,助力人工智能的发展。”
人工智能亟待突破的是算法设计
如果抛出一个球,人工智能可否像人一样抓住球?面对主持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的问题,2016年京都先进技术奖得主金出武雄说,其实这样的目标并不难实现,机器人完全可以接球,安装了传感器,比人类接得还要好。“但我们渴望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目标,我相信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之间存在强大关联,教育便是其中之一,从理论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的顺序,重新组合,人类就会提供更精妙的点子。”
在金出武雄看来,人工智能所涉及的伦理问题多种多样。以无人驾驶为例,事实上,人类驾驶比无人驾驶更容易出问题,但即便如此,人类更愿意将失败和事故归咎于机器,打破认知桎梏本身就是一种伦理,只有先建设伦理,人工智能才能有真正的应用。
论及无人驾驶,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说,无人驾驶是计算机科学、汽车工业的结合。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想要获得突破,在掌握可以应用的窍门后,设计出最好的算法是关键。计算机应该帮助人类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打开心胸”,建设性地解决问题,了解到这一点的科学家,将拥有更好的机会和前景。
展开学术界和生物制药界合作
圆桌论坛上,多位专家都提及:只有合作才能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英国牛津大学副校长查斯·邦德拉说,勇于创新永远是加速科技开发的关键。每年全球有1400万人罹患癌症,四分之一的全球人口将遭遇耐药性困扰等,这些都亟待科学家尽快研发大众负担得起的药物。
“降低创新成本,使创新者得以负担得起,是为核心。”查斯·邦德拉说,“当前研发新药的成本非常高、过程也很缓慢,平均开发一种新的疗法需要投入30亿—40亿美元。”过程为何如此艰难?专家解释,关键是人类对疾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明晰。例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到底如何发病、怎样科学评估,至今仍没有最权威客观的解释。而今,牛津大学正与十余家大型公司共同合作,希望通过学术界、生物制药界跨界合作,收获更多资源,共同为人类福祉做贡献。
从神经科学领域的变革发现,到人工智能的应用、药物的研发,源于基础研究的延伸效应怎样造福人类?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解敏说,越来越多的新知识正产生于应用情景,这对科技产业、社会发展均具有颠覆性意义。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和技术无疑是影响21世纪的重要因素,全球科技界需要战略眼光,打造紧密协作的科技网络,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记者 顾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