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连续三届在沪举办,开幕时间也雷打不动,难免让人形成一种思维惯性:每年金秋,理应能在上海看到“最强大脑”的激情碰撞。但实际上,在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2020年,这场国际盛会得以如期召开并不容易,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为此还在开幕式上连声送出四份感谢。
科恩伯格们能来沪参会,自然要归功于过去几个月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的卓越胜利——感谢的一部分正是为此送出。这场伟大胜利,与论坛的属性似也暗合。归根结底,中国人民尊重科学、相信科学,才能战胜疫情。
这也正是今年仍坚定举办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原因。特殊时期,如此更能向外界传递中国高度重视科学创新的信号。
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的国际大环境下,关键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等的自主研发成为高质量发展亟须突破的核心环节。当无数的人才与资金投进芯片、汽车、民用大客机等领域时,顶尖科学家论坛——无论是其溢出的发展基金会、科学家社区,还是论坛本身带来的脑力激荡——无疑将成为开花结果前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另一方面,自立自强,绝不代表关起门来自己搞创新。中国的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封闭式的创新,面向未来,中国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的步伐只会越迈越大。
习近平主席向论坛所作的视频致辞表明了中国的态度。他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将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愿同全球顶尖科学家、国际科技组织一道,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加大共性科学技术破解,加深重点战略科学项目协作。希望各位科学家积极交流思想、推进合作,共同推进世界科学事业。
钟南山院士则在论坛上发言道,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这与中国秉持的开放姿态相符合,也是所有顶尖科学家的共同想法。科恩伯格的第一份也是分量最重的感谢,正是为此送出。
“人类社会应在科学原创性基础研究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并投入更多的资源,保证其得以不断推进,以面对人类的共同挑战。”上一届论坛上,科学家们如此呼吁。气候变暖、人口爆炸、能源枯竭自然都是题中之义,但一年过去,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成为摆在人类眼前的最严峻挑战。全球科学界都渴求各国摒弃分歧,建立更高级别、更紧密的合作。
中国在此时展现出的,是负责任的大国应展现出的担当。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在当前形势下,尤其需要开展新冠肺炎药物、疫苗、检测领域的研究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共性问题,让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人类。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担当与态度将吸引越来越多的顶尖科研人才,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大跨步地向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