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第二天,科学家们对“未来国际大科学”进行了交流和畅想。当天上午,“未来国际大科学”论坛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主会场举办,4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0多位沃尔夫奖、拉斯克奖、图灵奖、麦克阿瑟奖、菲尔茨奖等奖项的获得者,以及上百位中外院士科学家、青年科学家以及全球知名科技企业家、金融家参与。
解决全球问题的工具
此次“未来国际大科学”论坛由科技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共同发起,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是当天论坛的主持人。他介绍,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是人类开拓知识前沿,探索未知世界和解决重大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手段。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主任解敏在致辞时也表示,随着科学研究的规模和难度越来越大,需要更多的科学家,更多的交叉学科共同开展探索。“人类社会面临着健康、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态环境等挑战,超出单一国家的能力水平,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的内在复杂性也呼唤全球科学家联合起来,共同合作,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成为解决全球重大科学问题的有力工具。”
中国“大脑计划”持续推进
论坛上,7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先后做了报告,他们亲自参与甚至发起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几位科学家分别就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中国“大脑计划”、关于帕金森病的研究计划等一些大科学计划进行了介绍。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介绍了中国“大脑计划”以及大脑疾病和由大脑启发的计算技术。“中国‘大脑计划’已经讨论了5年之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沿科学计划,这是中国中长期科学计划的一部分。”蒲慕明说,这个计划包括脑科学、脑研究、脑机智能技术研究,它是为了发展一个大脑研究技术平台。
“我们希望这个技术平台能够促成国际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计划,将会支持我们来认识人脑认知的神经基础。我们这个计划有两个意义,第一是开发有效方法来早期诊断和干预脑部疾病,这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则是开发脑机智能技术,也就是类脑计算技术和计算装置,这是我们计划的愿景。”蒲慕明介绍。
认可大科学也关注小科学
在主旨演讲之外,科学家们还展开了圆桌对话。“我对于大科学是存有敬畏之心的。”当天参与论坛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说。
但他也同时表示,包括X射线、抗生素、青霉素等的发现,都是科学家在做研究时在非常意外的情况下发现的。“发现的本质就是不能够计划的,是一个偶然的机率事件,我们如何使它发生呢?只有去做,只有去碰运气,所以我们需要成千上万个年轻、聪明的人,让他们自己追随自己的点子,相信最终不可避免地会有重大的科学发现,改变科学的进展以及整个人类的历史,并且提升整个人类的生存现状。”
所以,他在认可一些重大科学研究因为基础设施、经费等个人无法承受而确实需要有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来集聚力量共同完成的同时,也提醒大家:“关注小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