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国开展的三期临床研究,是全球首个基于这一研究获批的药物。

氧气与癌症之间,会有怎样的关联?今天上午的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新晋诺奖得主威廉·凯林在讲解获奖项目——“发现细胞是如何感知与适应氧可用性”时,尤其感谢了自己的实验室同事,“这其中标红色的是我的来自中国的同事,感谢他们的鼎力支持,帮助我们共同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研究团队最开始从“VHL综合征”入手,这是一种家族性肾病综合征。“肾病已成为发达国家主要死因之一,全球每3.5万人中便有1人患有VHL综合征。综合征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视网膜病变,肾癌等。”
专家解释,作为一种遗传性疾病,VHL综合征有典型的基因突变特点。临床医生观察到,因VHL综合征导致的肿瘤,血管生成能力非常强。无论是视网膜瘤还是肾癌,发病原因均源于生成的红细胞太多了。
这给了研究团队极大灵感:VHL综合征患者体内,肿瘤细胞蛋白质是从氧气感应中发挥作用的。通俗说来,肿瘤会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正常细胞没有机会获得氧气,肿瘤细胞却获得了过多的氧气。
团队顺藤摸瓜提出质疑,VHL综合征的发生,是不是与氧气感应有关联?凯林介绍,从其他研究团队他们发现,只有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缺氧诱导因子(HIF)会降解。科学家基因解码发现,脯安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会消除HIF,氧原子从周围的氧气“赶”了过来,氧原子中又有很多“基因成员”,这其中最重要的是PHD2。团队用小鼠做实验发现,条件性灭活后,小鼠血红细胞达到80%-90%,由此证实了家族性红细胞特征与HIF之间的直接关联。
数据显示,而今美国有2000万人患有肾衰竭,200-400万人有贫血症。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均由人体肝脏生成,当儿童长成为大人后,这种生成过程从肝脏转移到了肾脏。可否在成人患者中重新激活肝脏生成EPO的过程?团队在实验室内,敲掉了小鼠三个EglN基因,发现EPO生成大幅增加,相应的补充机制由此被揭示。
而今,相关的抑制剂已应用到临床,口服EglN抑制剂用于治疗贫血,几个月后,患者欣喜发现:自己可以重新生成EPO了。
凯林尤其强调,最近在中国开展的三期临床研究,是全球首个基于这一研究获批的药物。记者获悉,来自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陈楠教授团队,领衔全国多中心合作同仁,历经八年克服重重困难,已完成罗沙司他的II期及III期临床试验,肯定了该药对肾性贫血的疗效,并在中国药监审批改革的大环境下,超越美国、日本和欧洲,成为首个中国率先批准的国际原创新药,造福广大肾性贫血患者。目前药物已在日本获批,接下来还将在美国获批。
目前,很多药企开始研制抑制剂,为患者带来了治疗福音,凯林客观评价:好消息是我们已经有了很多药物,坏消息是还不能完全治愈患者,只能缓解其中的一部分。
研究的进展正在持续,凯林最后透露,“很多无法应用HIF-2α抑制剂的患者,我们已找到了靶点,结合靶点患者获得很好疗效。相关文章已经发表,在社交网站上,我们看到一个个患者晒出来的笑脸倍感振奋,这也是继续潜心研究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