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想一下,如果人类能不计成本地使用能源,那么气候变暖、水资源缺乏、贫困、交通等一系列令人棘手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在今天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新能源和新材料峰会上,诺奖得主和世界顶尖科学家为我们带来了他们对新能源和新材料的思考,内容精彩纷呈。
整个地球的平均气温相比于过去10000年出现了大幅上升,这被认为与人们开启了工业革命,开始燃烧大量化石能源有关。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拉德·霍夫特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天用电50千瓦时,荷兰人是160,美国人则高达250。如果不加节制的燃烧化石能源,环境的变化将让人类自食其果。
霍夫特因阐明物理学中的电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而获得诺奖,而现在他的研究兴趣似乎转向了新能源。如何扭转全球气候变化,霍夫特提出了一个略微有悖人们常识的看法,种树并不能改变全球变暖的趋势,只有改变能源结构才可以。
“我曾经对通过种树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种树方案’寄予厚望,但它失败了。”他说,“科学就是科学,我们要承认科学结果。”事实上,种树确实能起到一定的固碳作用,但是其固碳效率并不高,大部分二氧化碳还会被它以各种方式排到空气中。

真正要降低碳排放,还需要改变能源结构、光电、风电、核电就是较好的选择。霍夫特表示他很欣喜地看到,中国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走在全球前列,已经有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他认为,当务之急是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如果降低能源使用成本,那么就能解决世界上很多问题。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就来自创新之国以色列,他说:“在以色列,每滴水都有两条命,第一条用来饮用和清洗,第二条用来浇灌。”
以色列的浇灌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在谢赫特曼看来,大水漫灌是极度浪费水资源的方式,它不仅对农作物有害,而且会让肥料流入江河造成水体污染。在以色列,农作物的灌溉精确到滴,每一滴水资源都被恰如其分地利用。
“最近的全球森林大火似乎变多了,这和全球气候变化有没有关系?”现场观众的提问抛给了诺奖得主。霍夫特说,没有直观证据表明火灾和气候相关,需要注意的还是减少火灾隐患以及在树林旁边空出隔离带。不过他还提出,火已经是某些树木的一部分,比如红杉,它的树干很粗,火灾会烧毁它的外部,但是不会毁坏它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