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变穷人的认知,让他们自救自助更为关键。这其实与中国“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差别是同一个道理,也与“扶贫要先扶志”如出一辙。
201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单日前揭晓,最终折桂的是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获奖理由是:“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有非凡的贡献。论坛君为此专访了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罗伯特·奥曼(Robert Aumann)教授,在奥曼看来,改变贫穷的关键是教育。
罗伯特·奥曼教授
罗伯特·奥曼教授是美籍以色列人,数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因其通过博弈论分析在冲突与合作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与托马斯·谢林共同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0月29日,他将和70余位顶尖科学家一道,来到上海,参加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贫穷,是一个受各方持续关注的话题,诺贝尔奖曾经几次颁给与贫困有关的研究成果,如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因对消费、贫困和福利的分析而得获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样将目光瞄准贫穷。两位获奖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夫妇此前多年在中国出版了畅销书《贫穷的本质》,他俩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
《贫困的本质》一书,在实践上的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贫困,探索穷人之所以贫穷的根源。他们和一般发展经济学家的差异是,基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立的行为经济学实验室的实验数据,和在印度等地大量的实地调研获得的数据为基础,把一般性的贫困问题转变为细小的可在实验室运作的具体问题,从而进一步扩充了我们对贫困问题的理解,并为反贫困的运作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基础。
那么,让穷人陷入无法逃离“贫穷陷阱”怪圈的结构性问题是什么?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罗伯特·奥曼的回答是:教育是关键。他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贫穷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但是,教育是昂贵的。那么,如何脱困?没有简单的答案,其途径不止一种,但是必须以教育为中心。
其实,与其说教育的匮乏是贫穷的根源,不如说贫穷是教育的困乏的原因。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没有好的教育肯定是贫穷的状态,贫穷的状态肯定不会有好的教育。这几乎是必然的。只有改变了贫穷才可以改变教育条件的不好,才可以改善教育的匮乏。而增加教育质量的投入又需要经济的发展和脱贫攻坚战。实际上,经济条件改善了,贫穷的帽子摘掉了,人们自然就会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现在的贫穷观念认为,不止物质上的贫穷,精神上的贫穷更为可怕,更难改变。
当然,教育资源的稀缺并不是教育的唯一问题,而是出在老师并没有设计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一旦教学内容适应了学生需求,教学效果便会明显提升。
为了验证这一点,两位诺奖获得者班纳吉和迪弗洛在印度两个城市孟买和瓦都达拉进行了研究。随机选择了几所学校,为这些学校的学生提供针对性辅导,并将教学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无论在短期还是中期,针对性辅导均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阿比吉特·班纳吉(左)和埃斯特·迪弗洛(右)
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家的基本都认同一个观点:要改变穷人的认知,让他们自救自助更为关键。这其实与中国“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差别是同一个道理,也与“扶贫要先扶志”如出一辙。
所以,让我们期待,10天后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四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会带给我们怎样全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