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于今年11月1日至3日在上海临港新片区举行,10月30日至31日开展了论坛的先导活动。全球“最强大脑”围绕“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年度主题,就近百个前沿科学议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我们将逐步带大家回顾精彩的论坛内容。
新冠疫情为全球敲响了警钟,人类在面对大流行时仍未做好准备。除了新冠之外,埃博拉、艾滋病、肝炎、疟疾等大规模传染病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命健康。
世界顶尖科学家大流行与公共卫生论坛密切关注新型公卫安全模型搭建、全球预警系统、疫苗研发、设立公共研究平台等重大问题,鼓励建立全球性的开放合作机制,通过科研合作、公私合作等,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并提供持续的资助。
论坛着重探讨最具潜力的“大流行”防治科技,致力于将先进的抗疫防疫经验、知识和科学理念分享给全球,探索形成可复制的模式与方法以帮助更多国家和地区更好地应对“大流行”与危及全球的传染病问题。

大流行与公共卫生论坛 | 图:WLF
01 漠视科学阻碍抗疫
新冠大流行的全球影响使公众对疫苗的兴趣达到前所未有水平。但是,有关副作用的报道使一些人对接种疫苗表示担忧,延迟接种疫苗,甚至强烈反对接种疫苗。一些人对本国疫苗安全性监测系统的信心也存在差异。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哈维·阿尔特(Harvey Alter)教授谈到,现今公众对科学的接受是滞后于科学知识增加的。在过去五年当中,在美国和全球其他地方,可以看到对科学的接受度呈现出大幅度下降态势。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公众表现出了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度不高的情形。

哈维·阿尔特 | 图:WLF
公众不仅对新冠疫情缺乏科学的认知,而且也同样存在着忽视科学证实过的会危害人类的其他方面的情形,比如全球变暖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的影响。
从长期来看,如果不提高公众整体的科学认知水平,将会威胁到更多人的生命,甚至会对民主制度的维护产生影响。
02 国际合作直面共性问题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彼得·阿格雷(Peter Agre)教授认为政府和群众应该认识到大流行病的重要性,不同的政府要积极开展合作从而提高公共健康,同时要推动相关的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疾病应对措施,以避免下一次大流行的发生。

彼得·阿格雷 | 图:WLF
相关技术和措施的制造能力翻一番是需要各国更多地分享技术和专门知识来达成的,通过加强和建设世界各地的当地生产能力,并解决供应链瓶颈问题,将具有疫苗生产能力的国家、制药公司和制造商聚集在一起,从而推进全球疫苗合作。
03 新冠加强针和新抗体有效
2015年阿尔巴尼医学奖获得者谢晓亮教授提到了有效应对大流行的两项技术研究,首先是加强针。随着药品在人的身体中得到应用,会伴随一些相关的抗体以及变异株的产生。一旦发生变异,此类药物虽不至于失去完全效用,但是也会大大降低它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加强针来达到增加疫苗有效性的目的。

谢晓亮 | 图:WLF
当前Delta的毒株减少了综合抗体在血液当中的有效性,但是与之相关的免疫记忆没有消失,于是在第二针之后的六个月内注射第三个增强针成为增加抗体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其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全范围的中和抗体——DXP-604的发现。在谢晓亮教授和他研究室的多次实验中可以看到,德尔塔病株会使DXP-593逃脱或者疏漏,但是DXP-604却没有逃脱。同样的,新冠病毒的实验中DXP-604也展现出了良好的功能。
谢晓亮教授透露他们团队已经准备在全球推出DXP-604,并且新发现的研究已经被批准可以用作紧急治疗,北京的14名病人已经接受了这样的治疗,相信该技术和研究的推广会让我们在应对大流行时拥有更足的底气。
04 以史为鉴,持续研究
20年前,非典病毒爆发,由于病毒流行的退散,相关药物的研究和疗法也因此中断。同样的情形,当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出现又在一段时间后退散时,正在进行的治疗项目开发也因此搁浅。
201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Randy W.Schekman)教授呼吁,不要让历史的教训白白地消失,科学家们要在现在和未来要接续不断地努力研究,使人类有更多的余地来应对未来的紧急事件再次出现。谢克曼教授和他的团队发现了未来药品开发的一个靶点,可以通过治疗的干预,来彻底地消灭病毒。

兰迪·谢克曼 | 图:WLF
谢克曼教授以应对HIV的传播举例说, HIV由于突变快而导致难以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会影响到人的免疫系统。由于HIV是致病的病毒,所以谢克曼教授和他的团队也在公私合营方面投资了数十亿来研究治疗方法,研究了“鸡尾酒疗法”,体现了他们在HIV的治疗进展上做出的努力。
05 中国抗疟启示
谢克曼教授认为在关注新冠疫情的同时,我们还面临着疟疾的问题,应有十足的重视。他提到一些应对疟疾的方式,首先是操纵蚊虫的传播来控制疟疾;其次,要关注公共卫生方面的建设,为人类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这对于控制疟疾同样关键。这要求各国具有良好的国内政治环境、经济基础以及群众的支持。同时,应该注重相关抗疟人员和队伍的专业培训,形成抗疟技术框架和成熟的方案,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以共同应对疟疾的流行。
中国曾经历过疟疾的高度流行,从控制疟疾到消除疟疾,中国抗疟技术专家们总结出了包括“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疟疾防控策略和“1-3-7定点清除”工作模式等在内的经验技术。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非洲与中国20世纪60、70年代历史背景相似,非洲可以通过借鉴中国的防控经验实现控制疟疾。一位从事疟疾防治工作逾三十年的专家认为,中国经验就是将WHO指导原则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探索本地化实施方案。因此,相比传统援助国(包括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能更好地理解处于控制阶段国家的真正需求,协助受援国实现本地灭疟。
两位地方疾控中心的专家表示,中国探索总结出的“线索追踪、清点拔源”消除疟疾策略和“1-3-7定点清除”工作模式,这些切实可行的防控经验和技术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并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技术策略。
([1]刘光奇,曹俊,于孟轲,黄旸木,谢铮.中国参与全球消除疟疾行动的优势和挑战——基于抗疟技术专家观点的一项定性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0,13(10):62-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