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于今年11月1日至3日在上海临港新片区举行,10月30日至31日开展了论坛的先导活动。全球“最强大脑”围绕“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年度主题,就近百个前沿科学议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我们将逐步带大家回顾精彩的论坛内容。
To find out what you really want. To do and to pursue what with all your young power.
找出你真正想要的,然后用年轻的无所畏惧的力量去追求和实现。
——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罗伯特∙胡贝尔Robert Huber
在促进科学发现、提升科学的创新转化并最终应用于人类进步的政策发展过程中,科学的影响力正不断增长,也对科学家持续的创新力和繁荣未来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现代科研国际合作程度以及对跨学科协作要求的提升,胜任力与科学领导力正日益成为青年科学家取得成功的重要个人特质,这就包括:
• 如何在跨文化和国际背景下有效地学习、共同开展研究?
• 当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需要在高校/研究所与政府、产业、社会间共同开展时,如何能与各方就科学数据理念等进行有效的传递?
• 如何参与甚至影响科技政策制定?
致力于帮助青年科学家实现其理想与抱负,成长为优秀科学家,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为年轻的科学家们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今天介绍的“全球胜任力论坛”上,就如何提升青年科学家的研究潜力、胜任力与科学领导力等话题,为青年科学家和专家、资深科学家们之间搭建了高端对话平台,形成深刻的全球讨论。


全球胜任力论坛 | 图:WLF
01 胜任力源自领导力和参与决策
领导力是卓越科学家必备的要素之一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认为卓越科学家的要素之一是“成为被众人所认可的领导者”,其他要素还包括“具备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引导追随者们”,他强调,这些要素对下一代青年科学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同场科学家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科学的国际属性,这意味着科研需要进行广泛的沟通和合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青年科学家通过与资深科学家共事取得进步的同时,还在不断推动与激发他的学生,最终实现个人的成长与领导力的提升。

丹∙谢赫特曼 | 图:WLF
经合组织(OECD)教育和技能主管安德烈亚斯∙施莱谢尔(Andreas Schleicher)提到现在基础研究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政策决策,这必须要让科学家们真正参与进来,并提供一些证据和依据来支持决策。他认为,为科技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一个好的科学家应该承担的责任,并鼓励青年在应更多参与,将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而且正是由于科学家的参与,决策环境也会变得不一样。

安德烈亚斯∙施莱谢尔 | 图:WLF
科研从来就不是单打独斗
科学问题已越来越复合与交叉,为更好实现研究,需要项目领导者有融合不同研究团队的能力,和广泛的沟通能力。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纳米工程系助理教授徐升提及他从事的正是一个用于健康监测医疗设备的交叉研究,涉及的学科包括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电子技术等。他必须要具备领导力来团结团队中具不同研究背景的成员,并且协调各方工作,才能得以推进。他认为,作为团队领导的经历其实更有助于未来研究发展,因为会被更多关注和得到更多的机会,有利于于年轻科学家的成长。
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胡贝尔(Robert Huber)强调现在的很多应用突破产生于行业研究。他很多时候就是在扮演协调沟通的角色,与学生、研究同行和工业界沟通。有效而积极的沟通可以让研究人员了解工业界可能存在的更好资源与更明确的需求,也可以让他们实验室产生的研究成果在工业中有更好的应用,也为学生的未来提供更多元的选择。
.jpg)
罗伯特∙胡贝尔 | 图:WLF
通过科学传播引导大众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与丹∙谢赫特曼均赞成科学家应参与科学决策过程。特别是有些年轻人,比资深的科学家更具有社会热情,甚至具备天生的领导力,擅长用数据或其他科学依据向民众发布观点,那就应该去发出声音并影响决策。

阿夫拉姆∙赫什科 | 图:WLF
安德烈亚斯∙施莱谢尔认为科学家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能做出贡献,也可以在我们的社会当中建立起对科学的共识认知。比如说气候问题,科学家可以帮助我们去培养改进公众的科学思维,为人类社会正面临的一些问题设计一些解决方案。有时科学给公众展示出积极向、克服万难的励志精神,或者是自我赋能与自我肯定,都是非常宝贵的人生态度。
这是个问题吗?不是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则认为参与决策本身对任何人都是均等的,青年科学家是否应该参与本不该成为一个问题。参与决策和科研都需要青年科学家“具备清晰传递观点的能力”,差异在于,前者需要有影响力,而后者需要在采集到精准数据后提出有说服力的科学观点。

安德烈∙盖姆 | 图:WLF
02 青年人塑造领导力所面临的困境
人微言轻
丹∙谢赫特曼与柏林大学化学系研究员米拉博斯∙霍詹伯季耶夫(Mirabbos Hojamberdiev)进行了坦诚的对话,双方均认识到相比已功成名就的顶尖科学家,年轻人要去影响政策这个过程非常难,因为他们在与决策者沟通的时候经验略显不足,也不能得到足够的信任。
聪明但是害羞
安德烈亚斯∙施莱谢尔发现由于科学家的害羞和内向而错过很多影响决策的机会,其实很多的科学家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只要适当转变至外向思维就可以设计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认知鸿沟
安德烈亚斯∙施莱谢尔承认,有的时候科学研究和大众对科学的接受度之间的可能是存在鸿沟的。正是这种鸿沟导致疫情期间出现了科学信任危机,并集中体现在社会管理与公共卫生政策治理方面。
03 提升胜任力与研究潜力的有效方法
跳出科学,寻求广泛视野
2018年菲尔兹奖得主阿莱西奥∙菲加利(Alessio Figalli)提出,想要科学界得到重视和支持,科学家本身就要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去展示其研究,要让人们了解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更要推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科学文化。

阿莱西奥∙菲加利 | 图:WLF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爱德华∙莫索尔(Edvard Moser)也认为“所有的年轻人或者所有人都要关心周围的世界”,区别在于用何种身份表达。他就气候问题举例说,如果是气候领域的科学家,就应该用专业的声音和观点告诉大众;如果不是,也可以作为一个公民去发出自己的声音。
安德烈亚斯∙施莱谢尔呼吁年轻的科学家应该把自己的视野放在更广泛的世界,因为科学家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青年科学家的潜能需要充分释放,并通过多领域的合作来解决当前世界所面临的问题。
坚信科学对社会进步的价值
丹∙谢赫特曼和阿夫拉姆∙赫什科同时强调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很多的诺贝尔奖都是基于对基础科学的研究,而最终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大部分的全球最好的奖项都是表彰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
安德烈亚斯∙施莱谢尔也坚信科学研究可以对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但有的时候也需要对外发声,才可以让好的研究成果为社会所接受。
主动学习领导力技巧
安德烈亚斯∙施莱谢尔鼓励青年学者去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失败。而且关于领导力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学习的,不要去考虑为什么人们要追随你,更多的还是说怎么来传递领导力,即给别人一个追随你的理由。
为青年科学家创造良好环境
阿莱西奥∙菲加利认为,每个层级和相关的代表人士都可以承担相应的职责,去负责传递青年科学家的声音达到上层。这样的话,年轻人可以避免花费太多时间参与决策,反而取得更好的效果。他建议在每个环节都需要营造一个好的环境,鼓励青年科学家,让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
徐升则通过自身经历佐证参与政策制定的重要性和如何高效实现。他建议制定政策的委员会一定要主动承担相应的职责,积极了解各方需求及需要什么样的政策和指引。这样,既把年轻人有效纳入政策制定,也使得整个工作流程顺畅高效,可见塑造良好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jpg)
徐升 | 图:WLF
扫描二维码观看本场论坛精彩回放

备注:如无法直接跳转,请搜索关键词“全球胜任力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