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顶尖科学家热议开放创新生态构建
2021-11-01
WLA上海中心
字号: 默认
分享至:

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首次设立“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年度主题。11月1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主旨会议环节,中外顶尖科学家热议开放创新生态构建。

圆桌讨论  图 | WLF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1986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分别作了题为《重大的基础发现需要开放的基础科学》和《开放科学:科学传播与人才培养》的主题演讲。
莱维特以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突破举例说,由于在蛋白质晶体学方面的开创性成就,英国生物学家佩鲁茨获得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他首次使用X射线衍射法进行结构生物学研究,他的一位博士学生克里克,使用这种方法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因此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佩鲁茨完全可以在克里克的论文上署名,但佩鲁茨并没有抢年轻科学家的功劳,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而莱维特本人获得诺奖的研究成果,也离不开多领域基础科学的突破。它包括了生物物理与化学的跨界,也借助于计算机算力的增强,实现了蛋白质折叠的首次计算机模拟。
霍普克罗夫特以亲身经历的两个小故事,说明科学传播和人才培养与时俱进的重要性。第一个故事,是他希望找到优秀的作家撰稿,说明1-3岁幼儿教育和大脑开发的重要性。但是出版界的朋友告诉他:这个主意太傻了,因为现在有一半多的人根本不看书读报,寻找合适的社交媒体传播方式才更有效。
第二个故事,他曾经旁听一位年轻教师授课,讲解数学公式。一开始,30位同学听讲都很认真,但老师讲解推导过程超过20分钟后,许多同学就分心了。霍普克罗夫特向老师建议,可以简化推导过程,而将重点转到介绍公式为什么重要、有什么实际应用等,这样学生能从更直观的角度去理解和记忆。因为教育的重点不是老师说了什么,而是学生记住了什么,能否实际应用。
随后,罗杰·科恩伯格、2019年拉斯克奖得主迈克尔·谢帕德、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2018年埃尼奖得主王中林就开放科学主题进行圆桌讨论交流。
科恩伯格透露,他参与编辑的Annual Reviews,是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领域的杂志,目前正致力于将杂志内容转向开放存取模式,供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士免费订阅。
王中林表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对新冠疫情等共同挑战,科学要有分享精神,从一个团队到多个团队的合作,再到多学科合作,才能真正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
杨卫认为,开放科学有两个方向:一是对已有研究数据的开放;二是对人才的开放,让更多人接受科学教育、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工作。
谢帕德则提醒说,开放科学已经逐渐成为科学界的共识,但为什么我们没能做得更好呢?这背后的障碍和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值得科学界深入思考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