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之子被研究经费“劝退”?难走的科研之路,该怎么留住“后浪”? | 顶尖科学家周记
2021-09-10
WLA上海中心
字号: 默认
分享至:

《自然》《科学》

即便你不搞科研

也肯定听说过这两本

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的名字

以及比它们名气更高的发稿门槛

当不少科研人员把在这上面发表一篇论文定为奋斗目标时,却有一名青年造就了几年内连发9篇的“奇迹”……

他就是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研究新领域、被称为“石墨烯驾驭者”的中国“95后”科学家曹原

在《自然》发布的2018年度科学人物中,曹原位居榜首。(图片来源:nature.com)

曹原的故事印证了科学世界中“后浪”蕴藏的巨大能量。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他指出,许多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都是年轻科学家在职业生涯早期做出的,因此,扶持青年科学家成长非常重要。

 

在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即将举行之际

《顶尖科学家周记》推出特辑

带你换个“姿势”迎接这场

全球年度现象级科学盛会

 

聚焦:青年科学家成长之路

“后浪”奔涌而来,但要想真正“勇立潮头”并不容易。罗杰·科恩伯格就曾感叹于青年科学家之艰难。

罗杰·科恩伯格在实验室(图片来源:alchetron.com)

这个“大问题”到底“大”到什么程度?

 

2020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  哈维·阿尔特

 

“我的儿子就是学医的……评委给了他不错的分数,但没达到能获得资助的成绩……最终他选择了放弃……”(视频来源:WLA)

当然,资金可不是青年科学家“升级”路上的唯一“怪兽”。值得深入的科研方向在哪里?选用的研究方法是否合适?面对否定和失败怎么办?具体到科研日常,各种困惑更是如影随形。

比如,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雷泽·斯托达特年轻时就曾为每天总有大量文献需要阅读而感到困扰

幸运的是,他获得了与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唐纳德·詹姆斯·克拉姆交流的机会。这位前辈无私分享的亲身经历让斯托达特意识到不能被已出版的文献“压垮”,而要做“文献的创造者”,科研思路自此豁然开朗。

斯托达特在诺贝尔宴会上发表宴会致辞(图片来源:© Nobel Media AB 2016)

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的经历,让斯托达特意识到正确引导对青年科学家的重要性,并期望自己能像前辈一样,在这些年轻人彷徨时给予帮助。

包括斯托达特在内,越来越多赞同这一理念的顶尖科学家们选择加入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因为“扶持青年成长”正是协会的三大使命之一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三大使命(图片来源:WLA)

借助协会发起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这一重要平台,顶尖科学家无私地分享自己的宝贵经验与科研建议,得以与更多青年科学家开展深入交流。

 

1997年诺贝尔奖物理奖得主  |  朱棣文

“做科研并不是读了很多论文,看到大家都做了,就决定跟风再多做一点……”(视频来源:WLA)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不要迷信所有被陈述为事实的事情,至少你得对它提出问题……”(视频来源:WLA)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  阿龙·切哈诺沃

“相信我,年轻人们,我们不会感到无聊,放手去做!”(视频来源:WLA)

 

不止于思想启迪,更多对青年科学家实打实的支持正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的推动下落地。

今年4月,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青年科学家委员会(简称“WLF青科委员会”)在上海成立,致力于为全球青年科学家搭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跨代际、跨行业的思想交流、话题讨论和合作发展的平等开放平台。

WLF青科委员会合影(图片来源:WLA)

值得期待的是,WLF青科委员会还全面参与了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议题策划。年轻活力的深度注入会给论坛带来怎样的惊喜?第四届论坛又将如何进一步践行使命扶持青年成长?

让我们拭目以待

侧耳倾听

后浪之声

 

顶尖科学家周记 · 未完待续

科学点亮未来  他们改变世界

O《顶尖科学家周记》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长三角之声联合呈现。

 

资料整理:卢晓羽、张睿

改编:林思含、杨博雅(见习)

主播:虹见

配音:元韬

监制:殷月萍、陈汶鑫